5月17日, 2021年大湾区工业数字化高峰论坛在佛山举行。大会由佛山移动、广东省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佛山市信息协会联合主办,在佛山市政府及工信局的指导下,400余位国内工业互联网、5G、AI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大数据等热点话题进行深度探讨。
佛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钟端章则表示,佛山正在制定千企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初步提出未来三年内由市、区两级政府拿出超过100亿元,推动制造业开展数字化转型。钟端章表示,佛山将拿出更多扶持政策,加快推广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以及5G+工业互联网落地应用。
“5G+工业互联网”为产业集群赋能
广东省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肖仁俊在致辞中指出,培育壮大创新型产业集群对于佛山产业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广东省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将紧密围绕佛山的产业需求,推动佛山乃至广东地区工业互联网产业向多维度、多领域方向发展,进一步促进大湾区企业传统产业结构升级。
佛山以制造业立市,拥有家电、陶瓷建材、家具等雄厚产业集群,也是全国唯一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引入工业互联网、实现数字化转型,既是佛山产业升级转型的必由之路,也是佛山迈向下一个万亿的强大引擎。
进入2021年,佛山加快拥抱工业互联网的步伐。5月6日,佛山发布“十四五”规划,提出深入开展“2+2+4”产业集群数字化赋能行动,开展“5G+工业互联网”应用推广,打造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灯塔工厂、智慧园区,力争成为全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
大会现场,佛山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黄飞飞、广东省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肖仁俊、佛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钟端章、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佛山分公司总经理戴希璋等嘉宾共同为新一代工业互联网通信技术研发中心进行揭牌。
新一代工业互联网通信技术研发中心是由广东省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移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研究院、北京恩易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成立。广东省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新一代工业互联网通信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马飞虹对新一代工业互联网通信技术研发中心首款产品——工业黑盒进行了发布。
随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佛山分公司携手泛家居(陶瓷)产业集群联合体单位共同举行佛山泛家居(陶瓷)产业集群启动仪式,后续,将共同推动佛山泛家居(陶瓷)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利用数据采集、5G、工业互联网、AI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技术,为陶瓷产业建立行业专属数据库,基于陶瓷管理专家和陶瓷工艺专业教授的经验,聚合政产学研用智,建立陶瓷行业经营管理和工艺技术管理的数学模型,为陶瓷产业集群客户提供商业智能大数据,支持陶瓷行业的投资人和管理者决策智能化,为打造万亿级佛山泛家居产业集群贡献力量。
会上,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佛山分公司与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分行、佛山三龙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等20家合作伙伴签订了“5G+工业互联网”战略合作协议。佛山移动将与更多伙伴一起共建充满活力的数字化转型生态圈,促进佛山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加速前进。
佛山移动还与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分行、佛山三龙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等20家合作伙伴签订了“5G+工业互联网”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佛山数字化转型生态圈,提速各个行业数字化转型。
加速推进“5G+工业互联网”发展
5G和工业互联网作为新基建的两项重头戏是发展数字化经济、提升社会智能化水平的关键。“5G+工业互联网”开辟了科技竞争的新赛道,代表了产业变革的新方向。
据了解,佛山作为中国移动首批5G商用城市,近年来,佛山移动在5G等新基建设施上加大投入,为佛山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截至目前,佛山移动已建成近5100个5G基站,实现重要区域连片覆盖;打造20多个5G应用场景、14个5G应用标杆,其中联塑5G+工业互联网项目,入库省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资金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荣获工信部绽放杯二等奖;志高暖通5G+云应用为企业提效30%以上,助力经营维护降本;华腾科技园建成首个5G智慧园区示范项目;顺德暨大附属医院开通全国首个5G SA行业切片。
对于佛山“5G+工业互联网”未来的发展,佛山移动总经理戴希璋表示,2021年佛山移动将推动5G站点突破8200个,启动700MHz 5G网络建设,拓宽5G覆盖深度。在加快5G+建设的同时,佛山移动将进一步加强5G+应用,以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佛山高新区为极点,打造5G智慧园区标杆,服务村改攻坚,奠定产业升级的数字底座;紧跟佛山“千企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聚焦广东省战略性支柱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佛山市“2+2+4”先进制造业集群,与行业龙头共创5G+工业互联网标杆,牵引带动产业升级。另外,佛山移动将积极推进产业合作,携手省科学院佛山产研院、市信息协会等机构院校和协会商会,打造优质产学研平台,力争产业创新在大湾区领先孵化成果,服务集群升级,乃至催生新产业。
采写:南都记者关婉灵 通讯员区妙玲